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

我是一個脾氣差、很難相處的人

   一直以來,我都很自豪自己的邏輯能力與表達技巧,總覺得我能把複雜的事,說得脈絡清晰,分析利弊鮮明,也能快速的抓取重點,對症下藥。這確實讓在我工作上,在很短的時間內,得到主管、老闆們的讚賞,在事業上獲得不少的成就感。甚至自負的覺得這些溝通技巧,對他人也一定受用,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能將這些技能,也傳授他人。

    殊不知,因為我目標導向的溝通方式,經常不顧及他人的感受,在不知不覺中,戳中他人的痛點,傷害與得罪了他人也不自知。

    記得在前一份工作中,自己帶領著小團隊,團隊的成員都是我視為最重視的工作夥伴,當時的我認為,自己的能力與經驗,可以教導他們職場上的「成功秘籍」,而且自認自己很理解夥伴們的需求,自以為是的覺得他們應該很感激我的指導,然而,我得到最讓我心碎的反饋是:我經常指責他們的過錯,讓他們很挫敗...

    我陷入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,不斷用錯誤的方式與工作夥伴溝通的同時,加上不知道怎麼調整溝通的方式,我把自己的情緒垃圾,也用最暴力的溝通語言,丟給了自己最親密的另一伴...

    離開前一份工作時,我得到的評價是:我是一個脾氣差、很難相處的人。

    在很長很長很長的日子裡,我陷入無盡的自責與痛苦中,無法理解,為何我出於為他人著想的指導與評價,最後都變成指責...甚至深覺自己很無能、一無是處、自我懷疑...

    人生總是在失敗中,吸取教訓,然後再次成長。

    原來溝通,不是邏輯清晰、能言善道就叫溝通。從閱讀《非暴力溝通:愛的語言》中赫然發現,我都在用語言暴力,造就他人的痛苦。

    溝通的公式:觀察 + 感受 + 需要 + 請求

觀察:留意事情的發生,陳述事實,不批判,避免用經常、每次、總是等誇大字眼

感受: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。例如:受傷、害怕、開心、幸福等,體會情緒的變化。

需要:釐清是什麼需要,而造成上述的感受?

請求:再提出具體的請求,我希望XXXX。。。

    舉個栗子:在很多華人傳統家庭裡,經常會聽到父母因為孩子不愛整潔,而這樣教訓孩子:「你每次都把東西亂丟,房間都亂七八糟的...」我小時候也被爸媽這樣碎念過...可是,當父母說出這句話時,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愛乾淨,趕快把亂糟糟的房間整理起來,但這樣的溝通方式,卻讓孩子更加排斥,甚至拒絕整理房間。

若套用上述的公式,這句話可以變成:「孩子,看到咖啡桌下的2隻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2隻(觀察),我不太高興(感受),因為我看重整潔(需要)。」接著,立即提出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──具體的請求:「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?」

    這些要素能明確告訴他人,我們期待他採取的行動,進而滿足我們。

    我反復檢視過去,自己在溝通上的遣詞用字,深刻了解到我的問題與毛病,也不斷嘗試將這套公式,潛移默化的套用到日常溝通中,我還在努力的學習...努力的讓自己不再是:脾氣差、很難相處的人...




沒有留言: